在今年1月的时候,美国的一名心衰患者接受了猪心移植,术后几天患者病情稳定。当时,猪心移植已经被认为是解决器官不足的里程碑成就。这颗猪心取自基因编辑猪,10个基因经过改造,引入了可降低排斥的基因,剔除了易导致强烈排斥的基因。迄今已经两个月了。
然而,法新社刚刚消息,美国马里兰大学9日表示,全球首个接受猪心脏移植的病患在术后两个月死亡。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在一份声明中说,57岁的大卫·贝内特于3月8日去世,他于1月7日接受了猪心脏移植手术。声明称:“他(大卫·贝内特)的病情在几天前开始恶化。在确定他不会康复后,他被施以姑息疗法。”
仅从技术的角度和器官需求方面,猪心移植确实算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人类和猪虽然是不同的物种,然而猪的基因本身和人类就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且猪的生理特征也和人类有较高的相似,猪的器官在外形等方面和人类的也很相似。而且经过基因编辑,猪的基因会更加接近人类的基因。而且还可以控制猪心的大小,成年人不在生长,那么可以剔除和猪心生长有关的基因。
这种办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在解决器官不足这方面,科学家们想了很多手段,捐献是目前最主要的途径,可是人类数量庞大,捐献不足以满足应用。然后,科学家就想到了体外培育,比如用干细胞等方式定向培育出某种器官或者组织,这种方法的优势还在于用患者的细胞制造,移植后不会有排斥;最后个办法就是异种器官移植。
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干细胞培养器官这方面,曾经在美国爆出了大量论文造假的事件,而造假者还是这方面的权威,因此后续的根据他的研究进行干细胞培育的研究也值得怀疑了。然而患者们等不了那么久,仅仅是在美国就有几十万具有心脏疾患的人,还不说其他的器官病变,而美国仅有3亿左右的人口。放在全世界,76亿左右的人口,需求量特别大。
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可以更加接近人类,然而仅就这个案例来说,10个基因编辑后的猪心大概还是不大适合人体。而且基因方面的问题还很复杂,不仅会产生可以导致强烈排斥的物质,还可能因为不同物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基因而导致突发状况。在人体内,有大约8%左右的基因来自于病毒,是人类在演化中和病毒共存和逐渐固定下来的基因,同样的,猪也有。
不同的物种的演化历程不同,因此固定下来的病毒基因也有差异,在生物自身体内这些病毒不会发生什么坏的作用,可是在别的物种体内就可能因为其翻译表达产生的物质导致严重的生理不适。虽然人类已经可以涉足基因的编辑等领域,甚至可以较为精准地切除某些核酸链,然而仍然有一些基因的功能未知或者说了解不是很多,甚至于基因的结构也可能还有不明之处。
此前科学家们发现过三叶草形状的双链核酸,其中单股的长度远超另一股,因此这条单股的核酸链由于自身内部碱基的互补配对而形成了三叶草结构,三叶草结构之外,和另一条核酸组成双链。这种结构是核酸折曲的一种方式,可是它的作用是什么科学家们也还是不大清楚的。综合种种因素,现在对于人类来说,异种器官移植或许还早。
不过在另外的方面,异种生物的器官组织却可以作为生物材料,角膜这个结构。它是透光同时对光有强烈折曲作用的结构,科学家们可以用理化方式处理掉细胞表面的抗原等物质,制造成可以移植给人类的角膜。这种实际就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材料,它的性能或许比人造角膜要好一些。在我国就有不少患者移植猪角膜之后重见光明,虽然视力0.1、0.2,但已可让人具备自理能力。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只是这样的尝试不会很多,人命毕竟是宝贵的,而愿意接受这样手术的患者相对还是极少数。这名患者要不是因为走投无路,不移植就马上死,他可能也不会选择猪心,毕竟之前等待捐献器官也很久的,只是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配型而已,如果当时有第二选择,估计大多数人会选择成功率更高的那种。
“我们感谢为这项历史性的努力而付出的每一个创新时刻、每一个疯狂梦想、每一个不眠之夜。”本内特的儿子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成为希望的开始而非终结。”
关键词:
还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