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 > 社会资讯 > 正文

支教11年,“网红”支教老师侯长亮告别讲台:和妻子回家乡陪父母-每日热闻

来源:九派新闻    2022-10-21 15:42:00

支教11年的侯长亮今年36岁。他决定告别讲台。

36岁,是无法再考教师编制的年龄。去年,他原已考上了家乡小学教师的编制,但最终决定放弃--因为放不下云南山区的孩子。


【资料图】

侯长亮曾被冠以"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之一"的称号。从2011年大学毕业到现在,他先后在广西瑶族、贵州苗族和云南偏远山村3个地方支教过。

他目睹乡村教育的发展和积弊,和许多乡村代课老师的生活。很多老师扎根贫困地区教书多年,每个月工资仅800元。支撑他们留下来的,是对所做之事的信念,和对老师身份的自豪。

在一个地方支教一段时间,教学情况有所改善后,侯长亮就会离开,赶往下一个急缺老师的山区。

2017年,他前往云南昭通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支教。2018年起,他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支教生活,并收获了上千万点赞,成为"网红支教老师"。

2020年,他决定结婚。妻子和他一样,也是在向阳小学支教的老师。

据媒体报道,一开始两人也考虑过去大城市拍婚纱照,"确实没时间,出去一趟会耽误学生很多课,我们就干脆自己拍,我们本身就是支教老师,就想着和孩子们一起拍。"他说,当地有位每年来免费为村民拍全家福的爱心人士,便请他帮忙拍摄婚纱照。

"很多学生听说之后都来了,大一点的孩子给我们帮忙,小一点的就凑在旁边看。"他们因支教相识,所以婚纱照也选在了乡村学校。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教室简单的白墙青瓦,却被网友赞为"最美婚纱照"而走红。

侯长亮和雷宇丹在乡村小学的婚纱照。图/网络

在外辗转支教11年后,侯长亮决定回到家乡。

据央视新闻,2022年7月,他支教的云南昭通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面临撤校合并。他与妻子收拾好行囊,结束支教生活,回到湖南的村庄。"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这里,离开纵然舍不得,但也想多陪陪父母"。

同年8月,他和妻子在湖南邵阳举行婚礼。

两人的婚纱照。图/受访者提供

36岁的这一年,他开始存钱,为未来的生活做考量,为以后的孩子、父母养老等诸多现实问题做打算。

但他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符号和注脚,引发人们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时间回到2011年,大学毕业后,侯长亮来到广西河池大石山区尤齐小学支教。那年11月19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去了这么一个地方,在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就一间教室,全校就16位小学生......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是本地人,带领着16个孩子学习、生活。今年,由于我们上一届的一名志愿者,通过她的努力,得到了一些爱心人士的支持,赞助了这所学校。墙壁通过粉刷,白了;课桌换新的了;黑板也好了......

那时他不会想到,自己今后会辗转不同地方,坚持支教11年之久。

侯长亮的个人公众号叫"落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会把鲁迅的话抄在每篇文章的开头,里面记叙着"萤火"的由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1】夫妻

在湖南邵阳洞口县丰产村,要找到侯长亮的家,并非难事。

村民们常常看见,一批批电视台的采访车造访他家。堂屋门口贴着公益组织庆贺他与妻子新婚的对联:"深山执教 解惑启蒙 当赞侯长亮,赤子倾情 铺霞绽蕊 应夸雷宇丹。"

婚礼举行一个多月后,屋内还保留着婚礼的布置。墙上的喜字翘起了边角,屋内处处是红色的对联。上头的字都是雷宇丹写的--这是她在支教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爱好。

侯长亮和雷宇丹的婚纱照。图/受访者提供

在这座三层高的新房里,侯长亮夫妇与父母、弟弟一起住。家人们习惯了这对夫妻的沉默--即便在家里,他们也很少说话。

雷宇丹性格恬静,不喜欢面对镜头。多数时候,她捧着水杯,看看书或学习类的视频,静静地坐在桌边。

旁人跟前,侯长亮称妻子为"雷老师",他的口头禅是"我们雷老师说""这都是雷老师做的"。聊到中途,他眼巴巴地望向雷宇丹,妻子心领神会,默契地递上一杯开水。侯长亮笑了:"谢谢雷老师。"

临近中午,侯长亮添上了柴火,切了一小块腊肉。腊肉是支教学生的家长送的,他感谢家长的好意,但拒绝收下,家长又从代课老师那问到地址,寄了过来。

这些时日,侯长亮正在适应离开讲台的生活。回到农村,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土地上。

今年天旱,季节性的蔬菜没法种了。往年要播种萝卜和白菜,如今缺水,地里荒了,还剩下一些花生。附近的一片小竹林,竹叶都干成了黄白叶。

但他和妻子总能在土地上找到新奇的故事。蜘蛛在漱口杯里蜕了皮,树上的小柚子没想象中酸涩,侯长亮摔伤的指甲盖长出了月牙状的新甲……

在故土上,他们不断耕耘出新的生活。

侯长亮生活的村子。图/九派新闻 万璇

对于未来,侯长亮觉得,还是走一步看一步。但他已经与过往的支教岁月告别,"目前没有打算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因为不去支教了,也不想进入体制。"

直播带货助农,成为他的长期规划。他帮曾支教地区的农民卖苹果、天麻和红薯。一个月左右,他卖出了3000来斤水果,每斤可以拿到1-1.5元的收益。

36岁的这一年,他开始存钱,为未来的生活做考量。他谈到以后的孩子、父母的养老,有许多现实因素需要考虑。

对于支教,他仍心存挂念平时会与公益组织沟通,为乡村教育牵线爱心力量。他整理了支教时拍的视频和照片,开始着笔支教回忆录,为此,他重新看了《平凡的世界》,从书中汲取文字的灵感。

说起向阳小学的故事,侯长亮会习惯地抬头看向妻子,句式常以"我们当时"开头。

2017年,他和雷宇丹因支教相识,2020年,两人决定结婚。2022年8月,婚礼正式进行。

在云南昭通的向阳小学,他们共同度过了5年的支教时光。

谈及支教的原因,一向沉默的雷宇丹突然说:"我不是因为他去支教的,而是因为我自己,所以我才来了。"

雷宇丹出生于湖南怀化的小村庄,大学就有支教的想法。研究生毕业后,她在上海找到了一份教育机构的工作。2017年,为了去山区支教,她辞了职,一待就是五年。

在学校所在地,他们吃住都在学校,住的房间是从教室隔出来的,只有十平米。即便生活清苦,但他们仍感到内心安定。

这种安定感从何而来?2017年,他引用沈从文的句子,在朋友圈形容过这一感觉:

"若不愿在这些虫豸们喧嚣的世界中/同人争夺食物,我们就一同逃到革命恩惠宪法恩惠所未及的苗乡中去,做个村塾师厮守一生。我虽无能力使你象那种颈脖上挂珠串的有福太太的享用,但我们相互得了另一个的心,也很可以安慰了。"

【2】向阳小学

大抵从乡村出来的人,都对乡土有一种眷恋。侯长亮形容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召唤。

他如今仍会想起向阳小学--他支教的最后一站。这里地处云南昭通,看地名常被误以为是四季如春的地方。实际上,向阳小学所在的山区,冬季漫长,一年有200多天大雾弥漫。冬天,学生冒着风雪要走一个多小时来上学,头发都冻成了"冰针"。

"虽然叫向阳小学,但阳光是这里的"一级保护动物"。"侯长亮说。

向阳小学,冬季漫长。图/受访者提供

他刚来这里时,进村几乎只能靠走,没有像样的马路,大部分地区没有手机信号。那时,向阳小学的教学楼还没建好,学生都在村民家上课,只有三名代课老师。没有操场供学生们升国旗,排队做操,甚至连上下课的闹铃也没有。老师很少管理,学生散漫,大多数人都成绩一塌糊涂。

"简直是乱七八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在那样的环境下,能上到初中,我都觉得是奇迹了。"

侯长亮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个"课铃"。他和代课老师去村民家借了一根钢筒,从中间钻个孔,用铁丝吊起来。通过击打钢筒的不同位置,来区分上下课的"铃声"。

来这里后,他们教学生办班级周报,举办六一汇演,集体表演竹竿舞。班级里养了蚕,他们和学生们漫山遍野地去寻桑叶。美术课上,他带着孩子们走到山间,让他们就画自己的生活。他们在白纸上描绘乡村,画面里有小鸟、花草和劳动。

侯长亮会用视频记录下学生的生活,起初被拍到干农活时,学生们会很低下头,不愿面对镜头,"他们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他会让学生们看视频的评论,看到大家的鼓励,希望学生们能对乡村有一种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劳动并不脏,是值得人尊敬的,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看到学生们对书的喜爱,侯长亮夫妻在网上发起了课外书募集。书寄来时,夫妇俩要从村民家借背篓,去山下把书背上来。侯长亮背七八十斤,雷宇丹背三四十斤,背上来要三个多小时。

渐渐地,向阳小学走上了正轨。

这里只收一到四年级的学生,最初有150多人,后来因为扶贫搬迁,学生陆续搬走,学校还剩下了70名学生。

2022年7月,向阳小学被撤点,并入村中心小学。夫妻俩的离开也被提上日程。

"撤点并校也是为了整合资源,"侯长亮理解这一方式,但他还是去争取了,询问能不能留下向阳小学,"新学校离孩子们的家更远,全寄宿制,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会缺少家长的陪伴。"

他没能争取下来。

回想向阳小学的日子,他到现在仍会记得在山间漫步的时光。夏季的景色最美,山间开满层层叠叠的花海。

2022年7月,侯长亮夫妇选择在夏季告别。

【3】离别

几乎所有离别的时刻,都是在夏季。

时间回到2011年,就读于湖南文理学院的侯长亮即将毕业,他报名西部计划,被分到广西河池市支教两年。

他和伙伴们来到河池大石山区尤齐小学。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石漠化如此严重的土地,村庄里几乎都是石头山,村民在石头缝里种庄稼。

他带四年级的班,最初班里有69名学生,快到六年级时,已有15名学生辍学。

"我带的班情况还好一些,其他班的辍学率更高,有班级到了六年级,毕业率不足三分之一。"经他了解,一些学生是自己选择辍学,来不及劝,"暑假的时候,他们就跟着亲戚去外地打工,等到开学没来,一问才知道是去打工了。"

他决定去家访,劝家长让学生继续读书。他不讲大道理,只说读书的好处。有时不知怎么劝才好,他就去帮家长做农活。

2012年7月7日,四年级期末考试结束,学校准备放暑假,一名女生找到他,想让他帮忙劝父母让自己读书。

他拿上手电筒,拉上本地的大学生做翻译,去女孩家拜访。女孩一家住茅草房,位置很偏,她是大姐,家长让她下学期跟着熟人去广东打工。

侯长亮劝了好一会,多次谈到读书的好处,"这么小去打工,肯定会吃苦的,还是要再多读几年书。"他许下承诺,如果女孩在读书上有困难,会想办法结合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希望让孩子读完初中。"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没再听过那个女孩的消息。后来有一次,他在手机里收到一条信息。女孩初中毕业后,去读了学前教育,如今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她的弟弟妹妹全部读完了初中。

2013年,他跟尤奇小学的孩子们告别,返回了城市。

出发时,因为不舍,他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向窗外挥手,一些孩子跟车跑了一会。车子越开越远,侯长亮还能听见,学生们在合唱《再见》。他心里咯噔了一下,是不是不该离开?

聊到这里,侯长亮沉默了一阵。房间里没有开灯,傍晚天渐渐暗了下来。

那之后,他在深圳度过了短暂的城市生活,上班打卡,下班转上一圈回宿舍。他总会想起乡村小学放学后的生活,他有时会去家访,有时会和学生一起采竹笋。

上班攒下3000元,他又悄悄跑回了支教的山村。这一次,他没给自己设归期。

2015年,侯长亮被评为"广西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回到学校后,面对代课老师,他心怀愧疚,几乎是"逃离"到了贵州。"我才支教四年,时间摆在这里,他们才应该得到这个头衔。"

2015年7月底,侯长亮选择以安静的方式离开,没有与学生道别。他托人转交一封信和许多照片。

在信里,他写道:"你们每位同学都是可爱的天使,而且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梦想,因此你们每位都是梦想天使。""请原谅亮亮老师的不辞而别。"

他最为遗憾的是,一些东西没能带走。他把学生在美术课上画的画,一张张收藏起来,写好"哪个学生、哪一年哪一日画的",共有2000多幅。在深圳时,他去把这些画作过了塑,保存起来,怕以后褪了颜色。"10年后,再寄回给这些孩子们。"

离开得太匆忙,他遗落了这个箱子。等他想起来,打电话问起,才知道在一次大扫除中,这个箱子被当作垃圾处理了。

之后,他在贵州支教了两年。因为贵州的学校来了8名在编老师,他便选择了离开,去往下一个更需要萤火的地方。

侯长亮夫妇与学生的合影。图/九派新闻 万璇

当问起是否有改变村庄的壮志,侯长亮说,没有。

最初,他在路上看到不上学的孩子,会忍不住劝人读书。后来,他发现个人能做的实在有限。他从未想过介入任何人的人生,也没有雄心要把村里的学生都送上大学。他只是希望,学生能再多读一天书。

"一个人能对群体做的事情,实在是太有限了。"他说。

【4】母子

侯长亮支教的这些年,母亲彭秋英没能去看一回。儿子的故事,她大多是从电视里看到的,村里的喇叭也放过儿子的新闻。每回有记者来采访,彭秋英都会在一旁问,在哪个台可以看到?

两个月前,儿子的婚礼上,彭秋英第一次见到儿子教过的学生。有人感激地告诉她,如果不是亮亮老师,自己已经辍学。还有人讲起侯长亮家访的事,他会帮着学生家里捡"臭臭的肥",带孩子们上山采竹笋,卖的钱给学生换了一床新被子。

彭秋英一边说,一边起身去楼顶捡花生。楼顶上存放着许多干柴、花生杆和芝麻叶。湖南许久未下雨,地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她的手在沙尘里摩挲,找寻着花生的踪迹。

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她的脸上起了褶皱。摸了摸脸,她下意识地问:我是不是比60岁的人看上去更老些?

曾经,她有机会去看儿子。此前,一位电视台的编导买了水果,和两张高铁票,邀请彭秋英和丈夫去云南,给侯长亮一个惊喜。她没有踏上火车--她离不开土地,家里的鸡鸭和稻谷也离不了她。丈夫侯周迈也一样,村里要办白事,他早早答应别人去放鞭炮,没法前往。

彭秋英装了一袋鸡蛋、花生,去地里挖了红薯,希望来访者能捎给儿子。后来,她得知这些粮食儿子都有,又把它们转送给来访的人。

这些年来,她的生活周而往复。

清晨醒来,她开始操心鸡棚里的事。昨晚的剩菜拌米饭,匆匆吃完,就去田里浇水。丈夫一大早开着电瓶车,去收废品。下午,她要去村里打扫卫生。晚上把羊牵回羊圈。

生活为她调好了程序。

早年间,夫妻都在广东打工。丈夫做杂工,她在厂里踩缝纫机,赚的钱供三个孩子上学。后来,丈夫年龄到了50岁,被厂里辞退,回到村子。

2014年,家里要盖新房,钱款大半由老两口出。小儿子侯长灯出了7万。新房的钱,她没向侯长亮要。

她独自在广东打工,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工资全寄回给家里。丈夫独自在家中建房子。

2014年以前,一家人住在土坯房里。墙面是用黄泥堆砌起来的,房子共70平米,隔成三间,左边是猪栏,中间是堂屋,右边是一家人睡觉的地方。

侯长亮的老屋。图/九派新闻 万璇

侯长亮的爷爷奶奶去世得早。小时候,他们兄弟三人年龄相近,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就在家中务农,很少外出打工。

因为交不出学费,兄弟三人常常坐着教室里旁听,桌上没有课本。母亲为此四处去借钱。正月十五晚上,父亲借到了400元,其余的先欠着学校,后续再还上。

三个孩子中,二儿子侯长亮性格最忠厚,做事可靠。他读到四年级时,父亲通过熟人介绍,去广东打工,供孩子上学。后来,大儿子和小儿子陆续辍学,只有侯长亮考上了大学。

侯长灯回忆起自己辍学的决定,"那时候,周围的人都去打工,我就顺势退了学,跟着去了。"

村庄重学,人人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彭秋英也坚信这一点。在村庄里,即便是60年代出生的人,无论男女,基本都读完了初中。她的哥哥考上研究生,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她提到,大哥的儿子考了公务员,二哥的儿子做程序员,如今都在大城市里扎了根。

提到侯长亮,她说,"你看他,支教11年,也没得一点希望,又回来了。他自己愿意,我们也没有办法。"

彭秋英希望儿子再出去找一份工作,"我身边很多人说,他有这么多粉丝,又是电视台来采访,怎么没给他找到工作,还要你着急帮他找。"

谈起支教的原因,侯长亮说,因为少时贫穷,所以更能体会乡村孩子的不易。侯长亮在这些山区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像母亲笃信读书能改变个人命运一样,他认为,如果有了足够多的优秀资源,一个学生、一个村子的命运或将迎来改变。

他在支教时见到,一代人在重复上一代人的轨迹。"许多父母一代的人,都是小学辍学打工,七八年后再回村结婚生子,在村里生活,他们的孩子,很多人都是这一情况。"

他有许多学生结婚得比他早,甚至已经有了孩子。他目睹了女性在求学时的困境,"她们多数是家里的大姐、二姐,因为家里困难,弟弟妹妹要读书,就去辍学打工。很多人早早结婚生子,如果没有上学的话,这就是那个村子里大多数女性的人生。"

【5】回响

前些年,侯长亮收到了"梦想天使班"学生的来信。

这是他在广西带的第二届学生,辍学率是0。班里有33名学生,他是这个班里唯一的老师。他给孩子们编号,从"梦想天使1号"到"梦想天使33号",自己的编号是"0"。

信是梦想天使6号寄来的。信中说,记得多年前,侯长亮带学生去山顶放纸飞机的故事。

侯长亮常常让学生写自己的梦想,再折成纸飞机,飞出去。写信人说,自己理解了侯长亮当时的用意:"您让我知道人必须要有梦想。"

但对于20岁的侯长亮来说,梦想却是模糊不清的词。彼时他就读湖南的一所大学,选了计算机专业。他以为,自己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去往城市发展。读书,为了"走出大山"。

"我以为以后会从事计算机行业,最后完全没有从事这一行。我以为会往城市好好发展,最后也没往城市里去。"

小时候,侯长亮希望能走出去,做律师,或公务员,"没想过要当老师。"

起初,他想去支教,是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看到许多乡村孩子的轨迹。

他在个人公众号写下一段话:"因为自己小时候成长的经历,知道这些孩子在他们非常迷茫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引导他们如何变得坚强、自立,敢去拼搏不怕困难给打倒。"

后来,他把"做一颗萤火"当成梦想。他用沈从文的文字表达心迹:"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但这不算什么。可我有一颗能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

支教11年来,他看到学生的辍学率逐年变低,教学环境大幅度改善,也看到时代变化下,乡村教师的困境。

多年前,在广西时,他走访过附近村庄的教学点。一山一校一老师,是许多教学点的常态"配置"。"基本都是代课老师在坚持着,那些地方最难留住在编教师,大部分人都会想办法再考出去。"

他与许多代课老师成为了朋友。他认识的代课老师中,不少有人是90年代初,初高中毕业后,选择留在山村里教学,"满怀对乡村教育的豪情壮志"。

他目睹了这些代课老师的生活。他们在这里教书多年,但每个月工资只有800元。休息日,还有代课老师去街上卖豆腐,以贴补家用。

"那个时候,代课教师的身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自豪感,"他感慨,时代发展得太快,代课老师被遗忘在后头,"他们的教学跟不上时代了,待遇也没跟上。在编老师的工资能抵四五个代课老师。他们少有接受教学上的培训,学历又低,只能像以前那么死板地教,虽然付出很多,但是成效也不高。"

侯长亮察觉,身边的代课老师们多数希望能够转正,并为此坚持数年。还有一部分老师选择留下,是因为放不下偏远山村的孩子,"不知道别人愿不愿意教,能教多久。"

"乡村教育的问题,主要还是老师数量和质量方面需要下功夫。如果这些优秀的老师没有编制的话,他的待遇也是很差的。我们希望有人去接班,但是我们不希望他们像我们这样,在那里支撑这么多年。"

"两三年是最好的,"侯长亮说,"对于老师来说,不会是太大的损失。对于孩子来说,两三年里,一个优秀的老师足以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

2022年8月15日,侯长亮和雷宇丹在洞口县举行了婚礼。许久未见的学生赶来做伴郎、伴娘。8个人里,有7个人在继续读大学。

一名正在读机械专业的学生,问侯长亮考教师资格证的事情。他今年大三,也有了支教两年的想法。

9月,侯长亮回了一趟云南昭通,去给学生们送爱心组织奖励的小猪。"好好读书,奖励小猪。"

去那后他得知,撤点并校后,其他两名代课老师也将离开讲台。一位还年轻,30岁出头,准备明年外出务工。一位刚满50岁,代课近30年,决定不再教书,以后就在家中务农。

故地重游,向阳小学的教学楼空置着。墙上还留有侯长亮和雷宇丹支教时写下的红色标语: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乡脱离贫困,变得美好而幸福。"

向阳小学墙上的标语。图/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

公益资讯

+更多

云阳资讯

+更多
未名医药人为拉闸北京科兴致损 被判赔1540万元
未名医药人为拉闸北京科兴致损 被判赔1540万元
11月5日,未名医药(002581 SZ)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未名)收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送达的(2021)京民 [详细]